我和天貝的故事,可以追溯到我還在航空公司工作的時候。在參加訓練期間,每次分發的餐盒裡,都有一道讓我垂涎欲滴的「炒辣椒天貝」。它的滋味深深吸引著我,尤其是與米飯搭配時,那種香氣和口感,讓人難以忘懷。當時,我對這道美味著迷,卻始終不知道它的名字。
更有趣的是,當地的組員們還經常分享一種「天貝餅乾」——炸得酥脆、香氣四溢。一口咬下去,那種酥脆的口感立刻征服了我的味蕾。然而,無論是航空餐盒裡的美食,還是組員帶來的餅乾,這些都只是片段的記憶。我始終搞不清這種神奇的食物究竟叫什麼,因為當地人的英文解釋帶著濃重的口音,讓我霧裡看花。
多年後,搬到米拉夢地後的一個偶然機會,這段味覺記憶被喚醒了。
那是一位熱愛發酵食物的客人帶來的驚喜。他經營著廚藝教室,專注於各種發酵食品,當時正忙著製作味增。有一天,他興奮地帶著一塊自製的天貝來到我家,神秘地說:「這是我剛發酵好的黃豆,不知道你敢不敢吃,表面可是毛茸茸的喔!」
好奇心驅使著我毫不猶豫地咬了一口。那瞬間,熟悉的味道如潮水般湧現——這不就是航空餐盒裡那道美食的味道嗎?我迫不及待地向客人確認,才終於知道,原來它叫天貝。
這次相遇點燃了我對天貝的熱情。我決定試著自己製作,並將它融入家庭日常,成為我們餐桌上的新寵。
天貝,其實是由黴菌發酵黃豆製成的食品,富含蛋白質。在印尼,天貝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製作方法更是充滿智慧:用香蕉葉包裹黃豆,利用葉片表面的天然菌種發酵,讓菌絲將每顆豆子緊密連結,形成獨特的風味和口感。
住在米拉夢地,我們的鄰居們大多種植香蕉。每當需要香蕉葉時,我們便可以從鄰居的樹上現採,既便利又充滿自然氣息。這種聯繫,讓製作天貝不僅僅是一項技藝,更是一種與社區和自然互動的過程。
製作天貝的每個步驟,都像是一場儀式。從清洗和烘烤香蕉葉,到包裹拌入菌種的黃豆,再到靜置發酵,整個過程需要耐心與專注。在25至28度的室溫下,黃豆逐漸被白色菌絲覆蓋,最終形成完美的天貝。
在台灣最大的有機蔬菜產區-壽豐鄉,我有幸能使用本地種植的「台灣一號黃豆」,為天貝增添家鄉的風味。天貝不僅是一道美味,更是我們連結傳統智慧與現代生活的媒介。
每次製作天貝,對我來說都是一次與自然的對話,也是一種慢下來、感受生活的方式。它提醒著我,即使生活步調快速,也可以透過這樣的簡單行為,找到與大自然深刻連結的喜悅。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生活誌Living Blog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