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你第一個想去的地方是哪裡?多數人可能回答:日本、韓國、泰國。
而不是——台灣的某個城市或小鎮。
這樣的選擇很正常,但也有點矛盾。
因為疫情那三年,當我們被迫只能在島內旅行時,不是才剛重新發現「原來台灣這麼美」嗎?
東海岸的湛藍、中央山脈的壯闊、小鎮的人情味。
那些美好似乎一夜之間被遺忘了。
為什麼邊境一開放,我們又迫不及待地往外跑?
這個矛盾,其實藏著今天想聊的核心問題:台灣觀光業的未來,我們到底在賣什麼?
2023 年,來台旅客不到 800 萬人次,只恢復到疫情前的七成不到。
相較之下,日本、韓國早已全面復甦,甚至創新高。
台灣顯得安靜許多。
國旅也一樣。疫情期間,一房難求;
許多小型民宿撐不下去,空房率創新高。
這不只是個別問題,而是整個產業的警訊。
很多人說,是因為日韓太強。
但更深一層的原因,是「旅行者的期待值」變了。
當人們決定出發,他們會問自己:這趟旅程能帶給我什麼?值得嗎?
他們期待的不只是美景和美食,還包括情感連結、文化體驗、甚至「只有這裡才有」的故事。
日本賣的是「和之美」與職人精神;
韓國賣的是「流行文化」與生活想像。
那台灣呢?
我們有故事,但還沒學會把故事「產品化」。
外國人眼中的台灣:夜市、珍奶、101、太魯閣、藍白拖鞋。
聽起來很繽紛,但缺乏一條把它們串起來的故事線。
相比之下,日本的每個元素——富士山、茶道、壽司、櫻花——
都指向同一個核心:「傳統與現代的和諧」。
那就是品牌的力量。
台灣的品牌呢?
我們該問自己:
是多元包容?人情味?山海交織的奇蹟?
還是東西文化交會的特質?
這不是選擇題,而是排序題。
這是我在經營米拉夢地多年來最深的體會。
很多人願意花三萬塊住日本溫泉旅館,
卻覺得在台灣住五千塊民宿太貴。
這背後,不是價格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
我們對自己的文化和環境缺乏信心。
但我接待過許多國外旅客,
他們離開時幾乎都說:「Taiwan is so underrated.」
他們驚訝於我們的便利、友善、美食與多樣的自然景觀。
只是,我們太習慣了,
忘了用旅行者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
新任觀光署長面臨的不只是「人數」問題,
更重要的是「重新定義台灣觀光的核心價值」。
幾個關鍵方向:
1️⃣ 找到對的故事、對的市場。
歐美旅客重文化自由,日本旅客愛懷舊深度。
2️⃣ 提升便利性。
讓外國人能更輕鬆地理解我們的交通與語言。
3️⃣ 協助業者創新與升級。
培訓、串聯、讓好的民宿被看見。
4️⃣ 推動永續與深度旅遊。
從部落文化、農村體驗到單車旅行——
這些才是台灣最獨特的風景。
🌾 我的觀察:旅遊是一種生活的交換
在米拉夢地,我看到最動人的風景,不是山海,而是人。
客人來住,不只是為了房間,
而是想暫時體驗另一種生活的節奏。
他們會問:
「你們早餐吃什麼?」
「孩子怎麼長大的?」
「為什麼你們可以這樣慢慢生活?」
有一次,一對香港夫妻住了三天,
離開時太太對我說:「我們終於理解什麼叫『生活』了。」
那一刻,我確信——
台灣觀光最珍貴的資產,就是我們的日常。
💡 三個給你的思考題
1️⃣ 你最近一次在台灣旅行,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2️⃣ 如果你是觀光署長,你想推哪個被低估的地方?
3️⃣ 你願意為台灣的文化體驗付多少?
你的答案,反映了你對這塊土地的信心。
台灣的競爭力,不在便宜或打卡點,
而在「生活方式的體驗」與「真實的人際連結」。
只要我們願意相信自己的故事、珍惜這片土地,
台灣就能被看見。
米拉夢地,也希望成為那個陪你慢慢生活的地方。
👉 線上收聽
歡迎到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收聽本集《賣房間更賣生活》
👉 想回味舊音檔?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線上收聽,每一次分享,都是陪你一起走向百歲人生的一小步。
如果你聽完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給我。
我是米媽,我在米拉夢地,陪你慢慢變老,也陪你一起活得更好。
最後的最後,請你記得:
米拉夢地不是讓你睡一晚的地方,是陪你走過人生不同階段的花蓮民宿。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