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生產住院,我原本以為三天就能回家,沒想到醫院用各種理由讓我「多留一天」。護理師說:「妳剖腹產太多次了,至少要住滿三天。」那種語氣,像是既定規範,沒有討論空間。
我不禁想起八年前生Dario的經驗。那時我也是剖腹產,身體恢復得不錯,隔天就能下床走路。我問護理師能不能出院,她堅定地說:「妳是剖腹產,要住滿五天喔。」但當我直接問醫生時,醫生很輕鬆地回:「好啊,妳狀況穩定就可以出院。國外也沒有規定剖腹產一定要五天。」
那一刻我才發現,很多「醫療慣例」,並不一定是「必要」,有時候只是沒人去質疑而已。
明明住在舒適的單人房,我卻像個「被關住的犯人」。還好我帶了一本書——《焦慮的是我們,不是他們》。這本書談的是:我們大人常常以為自己在「教孩子」,但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沒事,焦慮的是我們自己。在那種被迫留院的時光裡,這本書意外地成了我的救贖。
八年前的醫院,走廊上到處都是家屬、推床、忙碌的醫護人員。護理師講話帶著一點「跩」,當她們看到我一個人時,會說:「你的家屬呢?我們很忙喔!沒辦法幫你,你還是要請一個人來照顧你。」整個產房的氛圍就是緊繃、匆忙、混亂。
但這一次,我真的嚇到了。整層樓只有個位數的產婦和嬰兒,護理人員比病人還多。嬰兒室的醫護人員比嬰兒多。八年而已,生育率真的下降到這種程度了嗎?
更讓我震驚的是「醫療氛圍」的改變。護理師的角色,從「醫療照護者」變成了「銷售人員」。我一進醫院,就被推銷各種自費項目,而且推銷方式非常「專業」,語氣柔和、帶著笑容,像飯店接待一樣。
這次我一樣一個人在醫院,因為米爸要接送孩子上下課、準備晚餐、餵養動物。護理師看到我一個人時說:「你一個人嗎?沒人來陪你嗎?那有問題隨時按鈴跟我們說喔!」她們超勤勞地來查房,甚至主動幫我去飲水機倒水。這在八年前是不可能的!
出院那天,護理師還走過來笑著問:「這次對我們服務的評價如何?如果可以,請幫我在表單上寫一下我的名字喔~」
那一瞬間我愣住了。原來醫院也有KPI了。這不是飯店評價,而是醫療啊。
更誇張的是對母乳的態度。八年前,護理師瘋狂鼓勵母嬰同室,狂推母乳的益處。但這次,當我說「不太想餵母乳」時,護理師立刻說:「好啊!媽媽所以你要退奶嗎?那我教你退奶的方式。」
去嬰兒室時,護理師問:「媽媽,你要餵母乳嗎?」我回:「不要,就直接全配方奶。」她竟然回:「好啊!這樣媽媽也不會太累。」
天啊!整個態度大轉變,不推母嬰同室也不推母乳多營養,反而站在剛生產完媽媽的立場,完全是服務導向。
還有關於寶寶的部分。我覺得寶寶狀況很好,哭聲響亮、體溫正常、吃奶也順利。但不知道為什麼,醫院就是有各種理由要讓他進保溫箱。一開始說是「觀察」,後來又說「預防性照護」,接著又安排了X光檢查。
我心裡很清楚,這些可能是醫院想多拿健保點數的方式。但這也讓我開始反思:到底現在的醫療,是在「治病」,還是在「維持制度的收益」?而我們身為病人或母親,是有選擇權的,還是只是被包裝在一套流程裡?
經歷這一次生產,我有一種很深的體悟。不是只有醫療在變,整個「觀念」也在快速翻新。
這八年,很多事情都變了。育兒方式變了,以前重規矩、重紀律,現在更重情緒共感、孩子的節奏。連「坐月子」這件事,長輩那一套「多躺、多補、多忌口」的觀念,現在也被越來越多科學研究推翻。
我發現,我不只是生了一個孩子,我好像也「再生」了一次自己。我的思想被更新了。
很多人說,時代變得太快,讓人跟不上。但我覺得最可怕的不是變快,而是我們「以為自己還懂」,卻不知道其實世界已經換了版本。
有時候我們以為是「傳統智慧」,但那可能只是「過時的慣性」。
我開始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觀念,還適用現在嗎?」不管是對創業、教育、育兒,或是照顧自己,這句話都變成我生活裡的準則。
這次生產對我最大的啟發是:我們每個媽媽,都活在一個知識快速變動的時代。我們不只是照顧孩子,也在被時代照顧、被時代推著往前走。
也許我們都會懷念那種「老方法」,但我相信,願意打開眼睛、重新理解世界的媽媽,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因為當我們學會更新自己,孩子也會知道——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這篇文章分享的是我的一些心情和感悟,更多真實細膩的語氣和故事細節,都在本集音檔中。
👉 線上收聽
歡迎到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收聽本集《賣房間更賣生活》
👉 想回味舊音檔?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線上收聽,每一次分享,都是陪你一起走向百歲人生的一小步。
如果你聽完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給我。
我是米媽,我在米拉夢地,陪你慢慢變老,也陪你一起活得更好。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