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的生活狀態讓我覺得自己彷彿進入了一種「僧侶模式」。
這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方式——遠離塵囂,減少干擾,實踐某種形式的禁慾,捨棄世俗的快樂,轉而追求更深層次的個人成長。簡單來說,就是刻意降低外界的刺激,讓自己專注於內在的沉澱。
人生是一場減法
前陣子,我讀到一篇關於弘一法師的文章,其中有這麼一段話:
「人間的飯,吃一碗少一碗;身邊的人,見一面少一面;腳下的路,走一天少一天。其實,人生就是一次減法。」
這句話讓我深思。
弘一法師認為,人生的本質並不是無止境的累積,而是減去那些不必要的繁瑣,放下對生命無益的執念,選擇簡單卻充實的生活。這三句話,每一句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人間的飯,吃一碗少一碗。」
這提醒我們珍惜當下,感恩每一餐。節制並非剝奪,而是讓我們更能專注於真正的滋味。當我們不浪費、不過度追求享受,反而能品味食物的美好,練就健康與自律的生活態度。
「身邊的人,見一面少一面。」
生命中的人來來去去,真正值得珍惜的,可能就那麼幾個。有人說,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朋友不會超過五個。這些關係,即便見面次數少了,感情卻依然會累積,甚至更為珍貴。
「腳下的路,走一天少一天。」
時間是有限的,生命的長度無法控制,但我們可以決定它的深度。與其把時間耗費在無謂的消耗中,不如把每一天都用來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從喧囂到沉靜,學會與自己獨處
曾經,我很害怕冷場,害怕自己被忽略,甚至在談話時,總是不斷尋求對方的回應,擔心自己淹沒在寂靜裡。
那時,我不懂孤獨的真正含義,只是害怕被孤立。但隨著年齡與經驗的累積,我慢慢明白——人的最佳狀態,並不是無止境的社交與表達,而是適時地沉潛,學會「半藏半隱」。
現代社會推崇高度連結,讓我們習慣了隨時隨地回覆訊息,隨時隨地分享生活。但這樣的「即時連結」,真的讓我們更快樂嗎?還是反而讓我們更焦慮?
生活不需要太多交際,特別是那些表面、虛無的社交。真正重要的,是留給自己安靜的時光,一個能夠獨自沉澱心靈的空間,一個能讓自己成長的機會。
回首過去,那些為了維持關係而放低自己、時刻關心別人想法的日子,讓我感到疲憊不堪。而現在,我更享受這種寧靜無擾的生活。
當我們不再急著迎合別人,不再過度關心他人的想法與情緒,才能真正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與自己和解,回歸真實的自己。
這幾個月,很多回訪的米粉問我:「米媽,你是怎麼戒斷手機,尤其是社群媒體?」
我仔細想了想,這件事其實是從「整理通訊群組」開始的。
有一天,我發現自己的手機 Line 上出現了好多無意義的群組,裡面充斥著閒聊與無用資訊。雖然我關閉了通知,但那個紅點點,總會誘惑著我打開手機。
於是,三年前,我開始整理群組,果斷退出。
有趣的是,每當我退出一個群組,總會有人私訊我:「你怎麼退群了?是不是我們說錯話了?」這讓我意識到,科技雖然拉近了距離,卻也讓猜疑變多了。
其實,群組本來就是為了討論某個活動或分享資訊,並不是一個必須長久待在裡面的地方。但許多人卻不敢退出,害怕被誤解、擔心錯過什麼,甚至覺得這是一種「背叛」。
這讓我思考:我們真的需要這麼多「無意義的連結」嗎?
生活的界線,從手機到人生
每年年底,我都會進行一場「通訊軟體大整理」,刪除不必要的群組與好友,就像我在 Mira Dreamland 努力維持的——「民宿與家的界線」。
在 Mira Dreamland,我們只接待一組客人,確保客人能真正體驗這裡的生活,而不是住進一個過度商業化的地方。這種「有意識的界線」,不僅適用於民宿經營,也適用於我們的生活。
科技讓我們習慣了隨時在線,但我們可以選擇「下線」;社群媒體讓我們沉迷於被關注,但我們可以選擇「消失」;世界很喧囂,但我們可以選擇「安靜」。
最後的思考:歲月靜好,不代表無風無浪
選擇減法,不代表拒絕一切,而是學會區分什麼對自己真正重要。
歲月靜好,不是世界變得安穩了,而是我們學會了如何與自己和平共處。
當我們放下外界的繁華與干擾,就能真正享受孤獨帶來的澄澈與寧靜。
這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選擇。
更是一種與自己相處的方式。
聽完這一集,如果你有想法想跟我分享,可以到本集部落格的留言處,或是用任何你找得到我的方式跟我說。
最後,別忘了追蹤我的Podcast,跟我一起探索,在同一個地方,遇見不同的人,以人生不同階段的視角,展開一路到老去的生活旅程。
我們下次見!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