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當我在照顧孩子、整理生活節奏、或只是端起早餐那杯咖啡時,我都在想——
養孩子,除了讓他們長大,也讓我一次次練習「怎麼活得更好」。
很多人說,教養是一件辛苦的事。
但如果換個角度想,它其實也是一場「共好」的練習——
一種我們和孩子彼此陪伴、一起成長的慢生活課題。
一、教養中的「慢」與「品質」
在那些世界知名的長壽村落,也就是所謂的「藍區」裡,
人們有個共同的特質:他們的生活步調很慢。
但這個「慢」,不是懶散,而是一種對生活品質的堅持。
我記得有一次,女兒想吃餅乾,我正在準備晚餐。
過去的我可能會說:「等一下,媽媽忙完再說。」
但現在,我會停下手裡的動作,微笑著對她說:
「我知道妳想吃,但我們先一起洗個蘋果好嗎?
我們可以邊切邊聊,妳今天在學校發生什麼好玩的事?」
那一刻,教養不再只是「教」與「管」,
而變成了一段有品質的陪伴時間。
孩子在等待中練習「延遲滿足」,
而我,也在練習「放慢速度」。
因為能夠等待的人,往往也能更好地享受當下。
我不希望孩子長大後只會考試、卻不會生活。
所以從她們四歲開始,摺衣服、整理書包、準備隔天的衣服,都是她們的事。
襪子可能配錯顏色、水壺也常忘記裝,
但那每一次的「做不好」,其實都是她們變強的機會。
這樣的「慢養」,不只讓孩子更獨立,
也讓我重新學會一句話——
急什麼?我們還有幾十年要一起走呢。
二、孩子是百歲人生的參與者,也是見證者
有天傍晚,我在廚房揉麵團,準備隔天的早餐麵包。
雙胞胎女兒坐在中島旁邊問我:「媽媽,為什麼妳每天都要自己做麵包?買不是比較快嗎?」
我笑著回答:「因為這是我們家的味道啊。
媽媽在做麵包的時候,會想著妳們起床後聞到香味的表情,那讓我很快樂。」
那一刻我才意識到——
孩子不只是被照顧者,她們其實在觀察我們如何選擇生活。
當我們選擇自己發酵麵包、親手餵雞、或在餐桌上聊天,
這些選擇會被孩子內化,成為他們未來定義「好生活」的方式。
等我們七十歲、八十歲時,陪著我們的不只是孩子,
還有他們從小對「家」的味道與節奏的記憶。
那份香氣、那份溫度,會延續成他們的愛與照顧。
所以我常說:
我們不是在養孩子,而是在和孩子一起創作一個美好人生的故事。
三、家庭的節奏,決定能不能「活得久也活得好」
你有沒有留意過自己家的節奏?
早上是兵荒馬亂還是從容地互道早安?
晚餐是各自解決還是圍坐聊天?
週末是被行程追著跑,還是有留白讓靈魂喘息?
在長壽家族裡,有一個共同特質:穩定而有韻律的生活節奏。
這樣的節奏,帶來安全感與歸屬感。
在米拉夢地,我們家也有自己的生活節奏:
早上七點,全家一起吃早餐,不滑手機,只聊天。
傍晚五點,一起去菜園看看今天的收成。
晚上八點半,是「感恩時間」,每個人分享今天最感謝的三件事。
這些平凡的小儀式,其實就是長壽的土壤。
我發現——養孩子最累的時候,往往是節奏亂掉的時候。
當我們找到彼此都舒服的生活拍子,整個家就會自然地和諧起來。
孩子教我們慢下來,
大人給孩子穩定感。
這不是消耗,而是一場彼此成長的共好練習。
四、今晚的小練習
今天晚餐後,先別急著收拾碗筷。
坐下來,看著孩子的眼睛,問他們:「你今天最開心的事情是什麼?」
然後,也分享你自己的那一刻快樂。
可能是陽光灑在桌上的光影、
也可能是一杯剛好香氣四溢的咖啡。
這樣的交流,不只是親子對話,
而是一種生活練習——
學會看見當下的光,學會為平凡的幸福感恩。
當孩子習慣關注快樂、練習感恩,
他們長大後也會成為這樣的人。
而我們,也在引導中成為更柔軟、更豐盈的大人。
一起練習「共好」的家庭長壽術
養孩子,不是犧牲自己,而是一起變得更好。
當我們和孩子一起慢下來、
一起創造屬於家庭的美好節奏,
我們其實已經在練習成為一個幸福、長壽的家庭。
如果你願意,邀請你點開收聽,一起陪我走在這條百歲人生的路上,一起思考、一起生活:
👉 立即收聽
歡迎到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收聽本集《賣房間更賣生活》
👉 想回味舊音檔?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線上收聽,每一次分享,都是陪你一起走向百歲人生的一小步。
如果你聽完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給我。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