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
那些活到90歲、甚至百歲的藍區長輩,幾乎沒人在健身房打卡,也沒人訂製專業健身課表。
他們之所以能活得久、活得好,不是因為鍛鍊強度,而是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場自然的活動。
這篇文章想帶你走進「自然活動力」的世界,從世界五大藍區的長壽智慧,到我在花蓮壽豐米拉夢地的日常生活節奏,一起重新想像什麼叫做「活著,就是在動」。
🔹藍區的自然運動哲學:不是運動,而是生活
藍區,是指全球五大長壽地帶。這些地方的百歲老人們,靠的不是健身器材,而是日常勞動。以下是五個地區的自然活動特色:
1. 薩丁尼亞(義大利)
走路是生活的基本節奏。山區的地形讓居民每天爬坡、搬柴、放牧,腿力和核心肌群因此被自然訓練得很好。
🧭 重點:活動是生存,而非任務。
2. 沖繩(日本)
榻榻米上的跪坐、種菜、照顧孫子,這些看似輕鬆的動作,維持了關節靈活與身體機能。
🧭 重點:持續低衝擊動作比爆發性運動更重要。
3. 洛馬琳達(美國)
散步是信仰的一部分。走路不只移動身體,更沉澱心靈。
🧭 重點:身體活動與心靈修復並行。
4. 伊卡利亞(希臘)
生活緩慢卻充滿身體參與。種菜、煮飯、搬柴都是每天的基本運動。
🧭 重點:不為效率,只為完整參與生活。
5. 尼科亞(哥斯大黎加)
到現在還在用砍柴刀、挑水,做體力活。他們的活動是為了生活,而非鍛鍊。
🧭 重點:有目標、有用處的活動,讓身體一直動。
你會發現,在這些地區,「動」不是特別安排的事,而是生活的副產品。
日常就是運動場,農務、煮飯、拜訪朋友、上坡下坡……每一件小事都讓身體保持彈性與活力。
我常被問:「你們怎麼這麼有體力?為什麼不請人幫忙掃地?」
我總是笑笑說:「不然我住在米拉夢地是住假的嗎?」
這裡就是我的生活訓練場。我從睜開眼開始動,一直動到晚上。這不是壓力,而是一種自然節奏。
我的日常自然活動包括:
- 爬樓梯:大廳的樓梯一天要上下三五十次,是我最穩定的腿部訓練。
- 餵雞撿蛋、餵馬羊:提水、倒飼料、撿蛋,腰腿都用得到。
- 掃地擦窗:跟空間對話的身體參與。
- 揉麵糰做義大利麵:半小時的揉麵,是全身肌群都動起來的體驗。
你看,這些看似微小的活動,其實讓我每天都「動起來」又「靜下來」。
當我走進雞舍、拖完一層樓的地、或是一個人靜靜地挑菜備餐,這些都讓我與自己的生活建立深厚連結。
這種動,不是為了燃燒卡路里,而是因為有人等我、因為生活在召喚我。
身體不動,情緒就會卡。
憂鬱、焦慮,有時不是因為「想太多」,而是因為「動太少」。
藍區長壽者的快樂,不只因為吃得對、睡得好,而是因為他們「每天都有在動」。
散步去市場、種菜給孫子吃、為朋友煮飯……這些動作背後,是與人、與土地、與生活的深層連結。
在米拉夢地,我們說:「活動,是情緒的排水管。」
你是不是也有這種經驗?
心情煩躁的時候,與其坐著想破頭,不如起來動一動。
掃個地、整理抽屜、做點簡單家事……情緒也會慢慢理清。
孩子也一樣,當他們沒有事做時,最容易情緒暴衝。但只要給他一點「可參與的活動」,像是餵雞、搬東西、擦桌子,就會慢慢安定下來,甚至有點小驕傲。
因為動,是讓我們找回「我有用」的價值感。
✅自然活動小練習:你也可以開始
你不需要健身房,也可以健康長壽。
只要設計生活,讓你「自然地動起來」,改變就會開始發生。
這裡給你幾個實用的小提案:
1. 環境設計小調整
把常用的東西放得高一點、遠一點,需要伸手、彎腰。
👉 生活環境會影響你動不動得起來。
2. 每天15分鐘「腳時間」
出門走一走,不追劇、不滑手機,只走路。
👉 腳一動,腦袋就會清醒。
3. 週末做一整套家務
整理冰箱、換床單、擦窗戶……讓家事變成你的「全身運動日」。
👉 心情也會跟著明亮起來。
4. 種一盆植物
每天提水、蹲下照顧,是身體和心靈的小節奏訓練。
👉 當你照顧植物,其實也在照顧自己。
我們不是因為意志力而持續活動,而是因為「有人等著我做那件事」。
為了家人、為了客人、為了一起生活的動物、為了這塊土地,我們動了,也活了。
最終,讓我們變老的,不是年齡,而是「停止參與生活」。
所以,只要還在動,我們就是還在參與。
「今天,我能不能用身體做點什麼有意義的事?」
「有沒有一個人,值得我為他多走幾步、多動一點?」
如果你也想開始過「自然會動起來的生活」,那麼,恭喜你——
你已經踏出邁向百歲人生的第一步了。
🎧 如果你想聽更多關於藍區生活、米拉夢地的日常運動故事,還有我怎麼用「動」讓自己和家人活得更穩定、更快樂,歡迎收聽這一集 podcast:
👉 立即收聽
歡迎到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收聽本集《賣房間更賣生活》
👉 想回味舊音檔?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線上收聽,每一次分享,都是陪你一起走向百歲人生的一小步。
如果你聽完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給我。
我是米媽,我在米拉夢地,陪你慢慢變老,也陪你一起活得更好。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