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吃了什麼?
不是問你外送了哪家餐廳、點了哪道菜,而是——你今天吃的這一餐,有沒有讓你感覺到「活著」?
作為一個生活在花蓮壽豐、經營牧場民宿的媽媽,也是一個正在實踐百歲人生計畫的女人,我常常問自己這個問題。因為「怎麼吃」,其實決定了我們「怎麼活」——這不只關乎健康,更是一種價值觀的體現。
我們的社會總是強調:「少油少鹽」、「控制熱量」、「澱粉不要碰太多」……
但那些活到百歲的人,他們的飲食哲學從來不是「少吃」,而是「吃得對」。
什麼是吃得對?
吃得對,就是你知道自己為什麼吃、吃什麼、吃的是從哪裡來的。
吃得對,就是你願意為你的食物負責,願意把吃飯當作一種對生活的選擇,而不是日常的義務。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知道你是誰》(Alice Waters)中這麼說:
「我們吃的食物,就是我們生活方式的縮影。」
吃什麼,就是在告訴世界你相信什麼;
你選擇什麼樣的飲食方式,也會影響你如何變老、如何活著。
藍區飲食:百歲人生的飲食地圖
科學家研究全球五個「藍區」(長壽人口比例極高的地區),整理出以下九個共通的飲食原則:
- 以植物為主食:豆類、全穀、蔬菜是主角
- 豆類是蛋白質的來源:紅豆、黑豆、鷹嘴豆日常可見
- 全天然、少加工:避免添加物與包裝食品
- 少糖但不禁糖:天然甜味來自水果、蜂蜜
- 適量飲酒:如紅酒,在社交場合少量飲用
- 八分飽原則:從沖繩來的智慧——腹八分目
- 吃當季、吃在地:少冷凍,尊重節氣
- 慢慢吃:吃飯是一種儀式,而非填飽肚子的任務
- 固定餐桌時間:與人共食,養成節奏感
這些原則看似簡單,其實背後蘊含的是一整套生活美學。
在義大利薩丁尼亞,發酵的全麥麵包、燉煮的豆子、紅酒與親情一同發酵。
在沖繩,紫地瓜與苦瓜清湯是一代代家族的記憶。
在美國洛馬林達,堅果、蔬果、規律作息構成了安息日信仰者的養生日常。
這些地方,吃飯從來不是孤單的,而是家人、社區、土地彼此連結的時刻。
回到我們家的餐桌,米拉夢地的早餐,常常只是一片酸種麵包配熱咖啡。
但那片麵包,是我用自己養了十年以上的天然酵母做的,是我親手揉麵、等待發酵、觀察溫度濕度的心血結晶。
這不是為了追求某種飲食時尚,而是因為我相信:
「食物,是我們與土地、與時間、與身體對話的媒介。」
我們家的孩子也會一起下廚。我們不要求他們把餐點做得完美,只希望他們能理解:
做飯,是一種對身體的照顧,是一種生活的練習。
每天早上,我會到花蓮的有機市場去走一圈,和在地農夫們聊天、買菜。那是我最喜歡的一段時間,因為每一個菜籃裡裝的,都是人與土地的信任。
「我沒時間做飯」——這是很多人說的話。
但我常覺得,那不是真正的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你把做飯看成什麼?」
是負擔,還是自我照顧的選擇?
在米拉夢地,我們一家人週週都會煮一鍋波隆那紅醬。番茄、洋蔥、胡蘿蔔、牛絞肉,用橄欖油慢慢燉兩三小時,孩子們愛得不得了,我自己也覺得——那鍋紅醬,就是家的味道。
如果人生哪天什麼事都做不了,我會想為自己煮一鍋紅醬,好好坐下來吃。
「以食易食」:一場關於信任與交換的生活革命
2015年,我開始做酸種麵包。那時候台灣幾乎沒有人理解,也很少人願意買單。
我不放棄,因為我知道它對身體好,也因為我想守住我對生活的信仰。
到了疫情,人們對飲食的敏感度開始提高,回過頭來說:「原來你一直都在做我們現在想吃的東西。」
但我不再想商業販售。我只想把這份價值分享給真正懂它的人。
於是,我開始推動「以食易食」:
用你親手做的果醬、餅乾、飲料、茶葉……來換我做的麵包。
不是交易,而是分享;不是賣產品,而是交換一份「生活的態度」。
這不是行銷活動,而是一場慢慢累積信任的革命。
你吃的每一餐,不只是餵飽身體,也是你在練習——怎麼照顧自己、怎麼對待生活。
「吃得對」不是吃得完美,而是吃得有意識。
每一口食物,都可能改變你的人生節奏。
🎧 如果你想聽我用聲音慢慢說這些故事,邀請你收聽這一集 Podcast:
歡迎到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收聽本集《賣房間更賣生活》
👉 想回味舊音檔?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線上收聽,每一次分享,都是陪你一起走向百歲人生的一小步。
如果你聽完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給我。
我是米媽,我在米拉夢地,陪你慢慢變老,也陪你一起活得更好。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