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住的地方,有生活感嗎?
不是問你家裡裝潢美不美、坪數大不大、功能強不強,
而是問——你一回到家,有沒有覺得安心?舒服?
你起床時,陽光照得進來嗎?你出門時,有沒有一條讓你想慢慢走的小路?
你累的時候,能不能找到一個角落,好好坐下來發呆、呼吸?
想帶你一起來聊聊:住的地方,會不會影響我們怎麼活?
還記得上一集,我在節目裡介紹過的「藍區 Blue Zones」嗎?
那是全球五個長壽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
- 義大利薩丁尼亞的山坡小鎮
- 日本沖繩的社群型庭院生活
- 希臘伊卡利亞島的慢節奏日常
- 哥斯大黎加尼科亞半島的自然勞動生活
- 美國加州洛馬琳達的蔬食信仰社區
你會發現,這些地方有一個共通點:它們都不是大城市,但有很濃的生活感。
空氣新鮮、節奏緩慢、社群緊密、自然與人和諧共存。
不是因為有健身房才運動,是生活本身就需要走路、耕作。
不是因為有高科技才方便,是人與人之間靠得近,有問題有人幫。
這種地方,不只是好住,而是讓人「活得好」的地方。
在城市裡,我們追求「便利」:
手機一點,東西就來;轉個彎,便利商店就在。
但在藍區,幸福從來不是「快」,而是「自然」。
自然地走路,自然地曬太陽,自然地勞動,自然地跟人互動。
我特別喜歡沖繩那種「一開門就是鄰居」的生活。
今天你送我一把菜,明天我借你一點味噌,
這種溫度,不只是補身體,更補心。
在我們家也是這樣——
有時候一出門,門口就多了一包鄰居種的菜,連聲音都不用說,就知道彼此在照顧著彼此。
生活感,不是裝潢出來的,而是時間醞釀的。
是空間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默契。
比方說:
- 窗外的聲音,是鳥鳴,而不是車聲
- 廚房旁邊就是陽台菜園,一剪就有新鮮香草
- 沙發邊的木椅,坐著就能發呆,不用特別安排
- 一道光灑進屋內,就足以讓人想慢下來
這些小細節,會讓你每天在生活裡,感覺自己是一個完整的人。不是在扮演角色,而是在生活本身。
我經營米拉夢地,不是想蓋一間漂亮的民宿,
而是想打造一個,能讓人真實生活、也能慢慢變老的地方。
- 我們不做制式早餐,而是看到冰箱有什麼煮什麼——因為這樣才不會被食譜限制
- 廚房是開放式的——因為煮飯,不是幕後,而是我們夫妻之間的日常對話
- 空間有很多公共區域——因為孩子們需要奔跑、大人們需要自由地坐
這些設計背後,不是為了好看,而是反映一種我們想要過的日子。
不是賣房間,是在過生活。
每一個空間的選擇,都是我們的價值觀在說話。
這是我從藍區學到的一件最重要的事。
人不是靠意志力變健康的,而是靠環境默默支持你做出對的選擇。
你想走路,不是靠鬧鐘提醒,而是讓出門就是一條舒服的路。
你想吃得健康,不是靠禁慾,而是讓廚房只留真正的食物。
你想親子關係好,不是排時間陪伴,而是生活本身就有互動。
空間,不只是你住的地方,而是能夠「改變你怎麼生活」的溫柔力量。
我越來越覺得,不是我在設計空間,而是這個生活空間,悄悄地也在改變我。
- 每天早上去和雞打招呼,讓我不再那麼急著看手機
- 澆花,變成一種讓自己靜下來的冥想
- 黃昏,提醒我「停下來」的練習場
這些,不是我強迫自己做的,而是空間默默邀請我這麼做。
慢慢的,我活得比較像「我自己」了。
而我也相信,這就是百歲人生最重要的起點。
如果你也想開始過得更有生活感,不用大搬風,也不用砸大錢。
從這三個練習開始就好:
- 生活角落練習:挑一個常經過的角落,放張椅子、一盞燈、一張照片,讓它變成屬於你的休息站。
- 散步路線練習:選一條每天會走的路,練習慢下來,看花、看雲、看鄰居家的貓今天在不在。
- 生活儀式練習:選一件每天都會做的家務,讓它變成跟自己對話的時間。像我每天揉麵糰,不為效率,而是為了聽心裡的聲音。
這些小事,不是讓你變完美,而是讓生活變得真實、柔軟、有感。
今天我們聊的,不只是要住在哪裡,而是:你想住進什麼樣的生活?
我相信,一個讓你慢下來、做回自己、放心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長壽之道。
如果你想知道怎麼透過食物打造連結,
下一集,我們要來聊聊「吃」:吃什麼?怎麼吃?為誰而吃?
還有我們的「以食易食」計畫——用發酵麵包交朋友的故事,你一定會喜歡。
這篇文章分享的是我的一些心情和感悟,更多真實細膩的語氣和故事細節,都在本集 Podcast 音檔中。
如果你願意,邀請你點開收聽,一起陪我走在這條百歲人生的路上,一起思考、一起生活:
👉 立即收聽
歡迎到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收聽本集《賣房間更賣生活》
👉 想回味舊音檔?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線上收聽,每一次分享,都是陪你一起走向百歲人生的一小步。
如果你聽完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給我。
我是米媽,我在米拉夢地,陪你慢慢變老,也陪你一起活得更好。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