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哪裡,決定你怎麼活
很多人問:「要怎麼讓自己活得更久?」
你可能會直覺聯想到:多運動、吃得健康、補充保健品、睡眠充足、控制壓力……
但這些都只是表層。真正影響壽命的,不一定是你每天「做了什麼」,而是——你「住在哪裡」。
在上一集Podcast,我提到了五個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也被稱為「藍區」:
🔹 義大利薩丁尼亞島
🔹 日本沖繩
🔹 希臘伊卡利亞島
🔹 美國加州洛馬琳達
🔹 哥斯大黎加尼可亞半島
研究發現,這些地區的長壽,並不靠醫療科技或強大自律,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讓對的行為自然而然發生。
用我最喜歡的一句話來說:
不是努力活得久,而是活得有感,就不知不覺活得久了。
藍區長壽三關鍵:不是豪華設計,是生活設計
我們來看看這些長壽地區,有什麼共同的「生活感設計」:
1. 步行式的生活節奏
在薩丁尼亞和沖繩,村落的街道設計、生活距離,讓人每天都在走動。
不為了健身,而是為了去市場、找鄰居、喝一杯紅酒。
這不只是運動,更是一種「日常中的社交儀式」。
2. 多世代共居
在伊卡利亞與尼可亞,家不是只有父母與孩子。
阿公阿嬤都在,還在院子種菜、在廚房熬湯。
他們沒有所謂「退休」的概念,因為老年仍是一種參與生活的方式。
3. 戶外空間 = 生活空間
沒有人花大錢辦健身房,但人人都在動。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活動:
曬衣、種植、挑水、做手工、烹飪——這些就是最自然的養身術。
他們不是「去運動」,而是「一直都在動」。
這些不是高級建築設計,而是一種「空間讓生活自然發生」的哲學。
藍區的生活感,不是用來展示的,而是用來活出來的。
很多人來到米拉夢地,第一句話常說:「這裡不像民宿耶,比較像真的有人住的家。」
這句話讓我很感動。
因為我經營米拉夢地,不是為了讓你拍美照、過一晚夢幻生活,而是想讓你住進來之後,開始想回去過得更像自己。
我們家的設計是「有生活痕跡」的:
- 書本攤開在沙發上
- 餐桌有修補過的刮痕
- 戶外是狗跑、孩子玩、雞啄食的空間
- 空氣中飄著酸種酵母、康普茶與陽光的味道
這些,不是亂,而是真實。
生活感,是從每天的選擇、每個動線、每種使用痕跡裡長出來的。
設計環境,就是在設計行為
我常說:
「不要急著改變人,先改變環境。」
想讓一家人多點互動?把餐桌變大、把電視移走。
想讓孩子少滑手機?讓畫筆、樂器、泥土自然出現在他身邊。
環境會默默引導我們怎麼行動。
不是靠「自律」,而是靠「讓對的事變得簡單」。
就像藍區的老人,不用提醒自己斷食、不用安排運動計畫,因為他們的生活本來就是節制又充滿活動。
這些不是刻意的選擇,而是被設計得剛剛好的日常。
一個讓你自然地多走幾步、慢下來、對話、種菜、放鬆的空間,會慢慢讓你活得不一樣。
我們在米拉夢地做的,正是這樣的實驗:
打造一個你住進來之後,會開始問自己——我真正想過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不是一晚兩晚的逃離現實,而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預演與提醒。
如果你也正在找「該住在哪裡才像自己」的答案,
不妨問問自己:
我住的地方,是在支持我過得更像自己,
還是在慢慢把我推得越來越遠?
希望這篇文章,能成為你重新思考「住」這件事的開始。
我相信,一個讓你慢下來、做回自己、放心生活的地方,才是真正的長壽之道。
如果你想知道怎麼透過食物打造連結,
下一集,我們要來聊聊「吃」:吃什麼?怎麼吃?為誰而吃?
還有我們的「以食易食」計畫——用發酵麵包交朋友的故事,你一定會喜歡。
而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藍區的故事、米拉夢地的設計理念、以及我們怎麼實踐生活感,
我邀請你一起來聽我完整的Podcast節目。
這篇文章分享的是我的一些心情和感悟,更多真實細膩的語氣和故事細節,都在本集 Podcast 音檔中。
如果你願意,邀請你點開收聽,一起陪我走在這條百歲人生的路上,一起思考、一起生活:
👉 立即收聽
歡迎到 Spotify 或 Apple Podcast 搜尋收聽本集《賣房間更賣生活》
👉 想回味舊音檔? 別忘了訂閱我的部落格線上收聽,每一次分享,都是陪你一起走向百歲人生的一小步。
如果你聽完有想說的話,歡迎留言給我。
我是米媽,我在米拉夢地,陪你慢慢變老,也陪你一起活得更好。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賣房間更賣生活 Your 2nd Home 的內容
訂閱即可透過電子郵件收到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