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摟!我是米媽。
安東已經是第九年來到米拉夢地了~
你現在應該在想,誰是安東!
安東就是每一年冬天都會在我家看到的一隻豬腿,
這隻豬腿就是「伊比利火腿」。
今天這一集就是讓你了解這隻火腿的由來,不然每次大家看到這隻火腿都會問價錢。
我們要先了解他的價值,背後的歷史與文化,我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慢慢從關於豬的歷史,在了解到伊比利豬的由來。
先跟你說為什麼我會想講這一集,
第一。我很喜歡的一位主廚就是丹麥RZP。
我在十月才看完,Noma大廚RZP在Apple TV+ 上拍攝的紀錄片 生活之味。
不要小看他只有短短十集,竟然花十年以上拍攝類似食物的百科全書的紀錄片。
裡面某一集,就是講關於「豬」,他講的不是普通的豬,而是伊比利豬。
我也是看到這一集,才驚覺原來我對於伊比利豬的歷史文化,認知太少,
我在這邊大致講,如果想瞭解更多關於豬的歷史,可以到米拉夢地部落格去看看。
西班牙的伊比利豬文化有一個有趣的傳統背景!
每年在西班牙哈恩省的阿貝卡(Aracena)小鎮,村莊會把一隻伊比利豬作為禮物贈送給居民,並且這隻豬通常會被取名為「安東」(Antón)。
這項習俗與當地的守護聖人聖安東尼(San Antonio Abad)有關,聖安東尼是動物的守護聖徒,因此這隻豬被象徵性地命名為「安東」來紀念這位聖人。
每年在聖安東尼節日(1月17日)期間,阿貝卡村的居民會舉辦祭典活動。
傳統上,這隻名叫安東的伊比利豬會在村中自由漫遊,並由村民共同照料和飼養,直到節日結束。
很有趣的是,這隻豬成了村民們團結的象徵,也提醒人們善待動物的重要性。
這種獨特的「聖安東」文化不僅體現了對動物的愛護,也突顯了伊比利豬在當地生活與飲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豬曾經是窮人家庭的贈禮,這背後有著悠久的文化和歷史背景。
這項傳統源於中世紀的西班牙,當時豬被視為生活必需品之一,不僅提供食物,還帶有經濟意義。
豬耐寒又很易飼養,有可以提供大量食材,因此成為農村家庭的重要資源。
西班牙一些地區尤其會在聖安東尼節這天,把豬贈送給貧困家庭,以幫助他們度過冬季。
豬肉對於貧窮家庭來說是寶貴的蛋白質來源,可製作成長期保存的火腿或臘肉,減少饑餓的風險。
這種贈豬的傳統,象徵著村落之間的互助精神,在寒冷的冬季最為重要。
這項習俗在一些國家,不同地區延續至現在都還有,逐漸演變成了象徵性儀式。
阿貝卡的「安東」豬就是一例,它象徵的是社區團結、共享和紀念,提醒人們珍惜和善待動物,並尊重自然資源。
聽到這裡,感覺跟花蓮原住民只要是慶典或是人生大事,都會殺一隻豬,當作傳統的儀式象徵。
在西班牙,只能贈送黑蹄豬(就是伊比利黑豬),因為黑蹄豬的獨特性和它在文化上的重要地位有關。
黑蹄豬是西班牙特有的豬種,特別是來自伊比利半島,這種豬因為自由放養於橡樹林中,以橡果子為食,產出的肉質極其鮮美,脂肪分布均勻且帶有獨特風味。
黑蹄豬肉製作的「伊比利火腿」(Jamón Ibérico)被視為極具價值的高食材,甚至在當地被稱為「黑金」。
黑蹄豬的贈禮不僅是一種美食的分享,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意涵。
黑蹄豬的自由放養過程象徵著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並反映了西班牙人對動物、人與自然關係的尊重。
在一些西班牙村莊,特別是像阿貝卡這樣的地方,贈送黑蹄豬不僅是基於其珍貴的美食價值,也是因為黑蹄豬是當地文化和歷史的重要象徵。
贈送黑蹄豬意味著祝福,表達對接受者的尊重和社會地位的肯定,與贈送其他豬種的意義有很大不同。
伊比利豬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數千年前,最早可能是從歐洲野豬(Sus scrofa)和近東地區的家豬(Sus scrofa domestica)雜交演變而來。
根據考古學的研究,伊比利豬的祖先大約在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前9,000年之間,伴隨著農業的興起被引入伊比利半島。
古代的腓尼基人、羅馬人和後來的摩爾人都對豬的飼養和改良有重要影響,使得這一豬種逐漸適應當地的氣候和橡樹林的生態環境。
真正開始了解伊比利豬這一品種的獨特性並開始飼養特定的「伊比利黑豬」大約是在中世紀後期(約公元13至15世紀)。
當時西班牙半島上的農民發現,這種豬以橡果為主食,其肉質特別肥美,風味濃郁。
隨著飼養技術的發展和飲食文化的演變,伊比利黑豬逐漸成為當地人所珍視的獨特豬種,並為其量身定制了製作火腿的技術。
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裡,特別是18世紀以後,伊比利豬的飼養和火腿製作技術達到新的高度,當地人開始系統地培育,以提升其肉質風味。
18世紀以後,伊比利豬的飼養和火腿製作工藝逐漸走向精細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統。這套流程在確保豬肉品質的同時,也賦予了伊比利火腿獨特的風味和口感,為後來的「伊比利火腿文化」奠定了基礎。
伊比利豬的飼養流程與方式
- 放養與橡果餵食:
18世紀開始,養殖伊比利豬時,普遍採用放養方式,尤其是在西班牙南部和西部的橡樹林地帶(稱為「德赫薩草木公園」)。在每年的「橡果期」(la montanera),通常是秋季到初冬,伊比利豬會被放入橡樹林中自由活動,並以橡果為主要食物來源。這一餵養方式不僅使豬的脂肪分布更均勻,也使豬肉具有橡果獨特的香氣。 - 自由活動與肌肉發展:
放養在山林間的伊比利豬每日需要大量的活動量,這樣的環境鍛煉促使其肌肉發達,同時使脂肪分布更均勻。肌肉和脂肪交織的分布使得肉質口感更加細膩且帶有彈性。 - 自然養殖週期:
伊比利豬通常要養到18個月甚至3年才能達到最佳屠宰時間。長時間的自然放養使得豬肉的風味更加濃郁,也賦予了火腿更好的熟成基礎。
伊比利火腿製作技術的提升
火腿製作技術開始進入工藝化的黃金時代,製作技術逐漸從家庭作坊式的加工發展到更為專業化的方式。火腿製作的流程非常講究,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 鹽漬(Salazón):
屠宰後,伊比利豬的後腿會被浸在海鹽中,鹽漬時間根據火腿的重量和熟成年限決定,通常在1至2週左右。這個步驟不僅可以保存肉質,也可以讓鹽分滲透進肉中,使其風味更集中。 - 沖洗和整形(Lavado y Reposo):
經過鹽漬後的火腿會被沖洗去除多餘的鹽分,並在冷藏環境中存放幾週,讓鹽分均勻地滲透進肉質,進一步提升肉質的風味。 - 自然風乾(Secado):
火腿在專門的風乾室中進行數月的自然風乾,這一過程中溫度和濕度的控制至關重要。火腿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風乾,脂肪中的風味物質也會逐漸轉化。 - 熟成(Maduración):
風乾之後的火腿需要進入熟成階段。火腿被懸掛在陰涼、通風的地下窖中,通常需要數年時間,頂級的火腿甚至需要5年以上。隨著時間的推移,火腿中的風味逐漸濃縮,肉質逐漸變得柔嫩且富有彈性。這種長時間的熟成是伊比利火腿最獨特的工藝特徵之一,賦予火腿獨特的堅果和奶油般的香氣。 - 品質篩選與分級:
完成熟成後的火腿會經過專業的品質篩選,根據其風味、脂肪分布和熟成效果進行分級。頂級的伊比利火腿(如「純橡果飼養伊比利火腿」)價格非常昂貴,且會被貼上原產地保護標籤。
18世紀後的這些精湛工藝技術,使得伊比利火腿的風味和質量達到了全球頂級水準,並成為西班牙飲食文化的重要象徵。
這套精細而系統的飼養與製作方式讓伊比利火腿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極高聲譽,甚至被稱為「美食界的瑰寶」。
聽完我講了一比利豬的歷史,你現在可以計畫回來了~因為聖安東就在米拉夢地,假如你有任何疑問,可以到部落格格留言跟我說,掰掰~
探索更多來自 MIRAMONTI米拉夢地 | 生活誌Living Blog 的內容
Subscribe to get the latest posts sent to your email.